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- 励志人物 - 党报天天读2023年06月20日解放军报金句篇段摘编2830期 励志人物
党报天天读2023年06月20日解放军报金句篇段摘编2830期
2025-03-16 【励志人物】 0人已围观
简介自觉学思用 促进知信行 ●做到全面学习领会、全面系统掌握习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并转化为坚定理想、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,就要坚持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 在《习著作选读》第一卷开篇《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,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》中,谆谆告诫全党同志:“坚持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,把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、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。”这一重要论述
自觉学思用 促进知信行
●做到全面学习领会、全面系统掌握习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并转化为坚定理想、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,就要坚持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
在《习著作选读》第一卷开篇《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,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》中,谆谆告诫全党同志:“坚持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,把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、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。”这一重要论述,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,为全党同志强化理论武装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
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主题教育,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重大举措,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党的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,能够使我们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统一思想、统一意志、统一行动,进一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、战斗力。在主题教育中,做到全面学习领会、全面系统掌握习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并转化为坚定理想、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,就要坚持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,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,不断提高能力和履职本领,从而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有新作为,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。
学之越真,知之越明。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学习,带领红军1935年10月到达延安,年底就组建了中央党校,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,还是下决心把干部集中起来进行学习整风,在全党掀起了学习竞赛热潮。党的以来,多次讲到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,强调要“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”,号召全党同志学习和掌握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。对待理论学习,特别是领导干部尤其要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,贯彻落实指示要求,坚持先学一步、深学一层,切实带着信仰、带着感情、带着责任,原汁原味、逐篇逐句学习《习著作选读》等主题教育权威教材,全面系统把握习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科学体系,对其中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各方面具体要求,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看待,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,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;准确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、方,学到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,领会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,用理论的清醒保证立场的坚定,用真理的巨大力量来解决问题、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。
思是学的关键和深化,信是内在自觉和认同,思考的深度决定至信的程度。指出,“要教育引导广大、干部经受思想淬炼、精神洗礼,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、对中国特色的信念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”,就是要求我们通过“学而思”实现“思而信”,切实筑牢信仰之基、补足精神之钙、把稳思想之舵。这始终是指引和支撑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。然而现实中一些,有的嘴上讲信仰、心里不真信,有的表面讲理想、背后讲私利,有的甚至抛弃了信仰、背离了党性、丢掉了宗旨,在各种和“围猎”中迷失了自我、跌进了违法犯罪的深渊。没有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,思想就会迷茫,行为就会失范。只有深刻认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,对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、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自觉做到真思、思透,真悟、悟透,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真理力量、实践力量、人格力量,才能不断增进认同、思想认同、理论认同、情感认同,真正做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、以党的意志为意志、以党的使命为使命,始终忠诚于党、忠诚于人民、忠诚于马克思主义,真心爱党、时刻忧党、坚定护党、全力兴党。
用和行是最终目的,学和思、知和信都是为了用和行。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,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、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,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、不断创造事业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。指出,要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,用以改造客观世界、推动事业发展,用以观察时代、把握时代、引领时代,积极识变应变求变,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,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。只有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,做到身体力行、学以致用、用有所得,才能真正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上。面对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、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时代使命,广大须以强烈的自觉,把自己摆进去、把职责摆进去、把工作摆进去,始终做到先学先用、以用促行、示范带动,努力把学习力转化为防风险、解难题、谋发展的实践力;须以强烈的担当,发扬斗争精神、提升斗争本领、增强斗争底气,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,努力做习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。
有感于桂海潮的“干就完了”
●只有下定“干”的决心、鼓足“干”的勇气、拿出“干”的行动,没条件创造条件,没经验积累经验,舍得出力流汗,敢于攻坚克难,才能将不利转化为有利、让不可能变为可能,在看似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一条路来
5月30日,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成功,航天员乘组已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。此次执行任务的3位航天员中有一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,他就是桂海潮。大家不禁好奇,一位36岁的大学教授是怎样成为遴选要求严格的航天员的,桂海潮的回答是“干就完了”。
“干就完了”,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历尽艰辛。对于桂海潮来说,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,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显然是薄弱的。在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6G过载的基础上,他靠刻苦训练,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,达到航天员8G的水准,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;野外生存训练,他克服重重困难,负重数十公斤,在滚烫的沙地里一走就是五公里……“说一千,道一万,两横一竖是关键”,但为何而干、怎么干,桂海潮用行动写下通俗易懂的注脚,也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。
干,要有明确的理想。每一个奋斗者,都有明确而坚定的理想。桂海潮就是我们身边万千奋斗者中的一员,他的理想就是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。无数奋斗者用行动证明,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,就能爆发出冲天的干劲和不竭的工作热情。“宁可少活20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“铁人”王进喜,“生也沙丘,死也沙丘,父老生死系”的县委焦裕禄,“水过不去,拿命来铺”的当代愚公黄大发,“我不能躺下,躺下就起不来了”的林俊德……他们都是用干劲、用拼劲创造出不凡业绩、铸就不朽丰碑的,而赋予他们持久动力的就是崇高的理想追求。理想的价值在于坚定不移,理想的威力在于脚踏实地。不管时代环境如何变化,我们都应该抱定理想追求,锚定奋斗目标,锲而不舍地干,驰而不息地奋斗。
干,要有顽强的毅力。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本能需求。干,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,这是一个人成长的“维他命”。因为付出的过程、拼搏的过程,本身就让人生充满意义,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实现。航天员聂海胜“一心只为飞天,一生只为飞天”;航天员邓清明25年始终以“满格状态”随时准备出征,其间的艰苦可想而知,其顽强毅力和牺牲付出更令人赞叹。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拼搏奉献,才一次次托举起中国人的航天梦想。梦想不可能信手拈来,成功也不是靠说说就能实现的。凡奔忙拼搏的人,无不是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,无不是具有专注精神的人,无不是具有顽强毅力的人。人人都用臂膀扛起责任、将热情倾注于事业、为梦想而拼搏,展现的便是国家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。
干,要有科学的态度。“干”中蕴藏着无限可能,往往可以打开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。但与此同时,“干”应该立足实际、把握规律,绝不能盲目、冒进、蛮干。进入新时代以来,“天眼”探空,“墨子”传信,“北斗”组网,“蛟龙”入海,天和、问天、梦天三舱齐聚太空……大国重器相继涌现,不仅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拼劲、闯劲、韧劲,还体现了求实的科学精神、严谨的科学态度。无数事实证明,只有苦干、实干加巧干,才能成就一番事业、干出骄人的业绩。而科学态度、巧干本领的背后,是知识的积累、能力的提升。只有刻苦学习、善于钻研,立足岗位苦练本领,锐意进取、创新创优,努力成为行家里手,才能好中更优、稳操胜券,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。
想做一件事,总能找到办法;不想做一件事,总能找到理由。在现实中,干成事比找理由要困难得多,因为前者需要勉力躬行,后者则坐而论道就行;前者需要久久为功,后者则停留于纸上谈兵。只有下定“干”的决心、鼓足“干”的勇气、拿出“干”的行动,没条件创造条件,没经验积累经验,舍得出力流汗,敢于攻坚克难,才能将不利转化为有利、让不可能变为可能,在看似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一条路来。而一旦为不干找出种种理由,心无目标不想干,贪图安逸不愿干,遇到问题不会干,就只有选择“躺平”了,到头来,只会落得个“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”的人生结局。
淬炼“以身先之”品格
●对于来说,“以身先之”既是冲在前、干在先,也是立导向、作示范,是永不过时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
《孔子家语·入官》中讲:“欲政之速行也,莫善乎以身先之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要使政令迅速得到实施,没有比身体力行、以身作则更好的了。“以身先之”,是为官施政的一条铁律,是为官者作风、能力、操守等的综合反映。古往今来,但凡为官重诚信、讲担当、有作为者,无不崇尚和笃行“以身先之”。
“躬行者,政之始也。”对于来说,“以身先之”既是冲在前、干在先,也是立导向、作示范,是永不过时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。奋进新征程,只有淬炼“以身先之”的品格,坚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、率先垂范,做到既表态更表率、既声令更身先,才能发挥好“风向标”和“领头雁”作用,赢得广大官兵的信赖和支持,以“关键少数”带动“绝大多数”。
人不率则不从,身不先则不信。1950年,第18军受领进藏任务,部队召开誓师大会,军长张国华把不满3岁的女儿背到会场,表明自己进军的决心。领导立身为旗就是无声的命令、最好的动员,官兵们纷纷向递交申请书、请战书,以大无畏气魄“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”。无数事实证明,抓工作落实,“在上面要求人、在后面推动人,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”。必须砥砺“以身先之”的境界,既在执行纪律规矩上带好头、作标杆,又在完成工作任务中站排头、当先锋,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、一级做给一级看的生动局面。
“以身先之”往往充满风险挑战,要求带头披坚执锐、“专拣重担挑在肩”。修建红旗渠之初,可谓困难重重,有些人不相信建渠能成功。在这个节骨眼上,时任林县县委杨贵毅然拍板干下去,并做好了自己被撤职的思想准备,由此稳定了人心,带领全县人民修通了这条“人工天河”。惟其艰难,方显勇毅。前进道路上,只有拿出“以身先之”的锐气,彰显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勇毅,事不避难、义不逃责,带头担苦担难担重担险,才能带领群众闯关夺隘,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。
“以身先之”,还须有不怕牺牲、无私奉献的精神。抗美援朝战争中,面对美方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“让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”的狂傲叫嚣,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的回答是“抬着棺材上上甘岭”,第45师师长崔建功的态度是“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,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”。将有必死之心,士无贪生之意。在各级指挥员不惧生死、敢于胜利精神的感召下,志愿军官兵愈战愈勇,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。这启示我们,越是面对重大任务、生死考验,越需要带头发扬不怕牺牲精神,在叫响“看我的”“跟我上”中,充分展现“以身先之”的强大感召力。
掌握“煨”的技法
●“煨”是慢炖,需要有充足的耐心;“煨”的过程得用文火,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;努力把准新时代士兵的特点,在助力成长进步上用好方法、用心帮带
煨,是常见的一种烹饪技法,即将质地较耐煮的食材,加入调料和汤汁,用小火长时间加热至熟烂。这样烹煮出来的菜,口味醇厚。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带兵,新时代的士兵个性鲜明、思想活跃,一线带兵人要想真正走进士兵内心,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现实问题,就要下好“煨”的功夫,在循序渐进中促使他们不断成长、走向成熟。
“煨”是慢炖,需要有充足的耐心。一线带兵人不单纯是管理者,还是基层官兵成长进步的引路人,应具有培养造就人才的耐心。就像用“百炼钢”之术锻造高纯度的器具一样,工匠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把精铁不断加热锻打上百次。如果没有不厌其烦的耐心,就锻造不出高质量的成品。带兵也是这样,如果带兵人缺乏耐心,总想用“疾风骤雨”般的方式解决所有问题,是不可能带好队伍、带出精兵的。只有抱着极大的耐心,坚持用“煨”的方式带兵,不因日复一日的琐碎就淡化了责任、降低了追求,才能煨出官兵友爱的“靓汤”、带出有凝聚力、战斗力的队伍。
“煨”的过程得用文火,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。对于一线带兵人来讲,带兵也应把握好“火候”,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,既不能一味加压加码,对士兵不体恤、不关爱;也不能把关心关爱变成溺爱纵容,做不到刚性约束。无论带兵的“火候”大了还是小了,都不利于战士成长进步,也不利于部队战斗力建设。带兵须坚持宽严相济,既有严管,也要厚爱,既有温度,也要把握尺度,如此才是对战士的真负责,才能带出团结一心、英勇善战的胜利之师。
以“煨”的技法加工食物,是需要调料和汤汁的,没有保质保量的调料和汤汁,再好的食材也“煨”不出佳品。从新兵成长为精兵,离不开一线带兵人悉心传授知识技能,手把手指导帮带。新时代的士兵普遍知识丰富、见多识广,视野开阔、接受能力强,但要想成为精兵,没有带兵人的倾力指导是不行的。作为一线带兵人,应深刻认识自己的职责,努力把准新时代士兵的特点,在助力成长进步上用好方法、用心帮带,挖掘每名战士的潜力,引导他们扬长避短、取长补短。带兵的方法得当、指导到位,就能让战士们少走弯路,尽快成长成才、早日建功立业,如此带兵才能带出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、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。